底栖短桨蟹

Thalamita prymna   Herbst
   

  592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描述 头胸甲的宽度约为长度的1.6倍,头胸甲表面光滑,有光泽,仅前侧刺基部及隆脊侧部前缘具绒毛,胃区、心区、肠区表面隆起,光滑,横脊清晰,额后隆脊突起,前缘钝切,侧胃区具1拱曲的颗粒隆脊,中胃脊完整,不间断,向侧延伸至第1、第2前侧齿间,前鳃脊由模糊的颈沟隔开。后部无隆脊。额分6钝叶,中央1对位置较低,第1侧叶内缘斜,第2侧叶相对较小,前缘圆钝,与第1侧齿间隔较深。内眼窝齿宽且拱曲,背眼窝缘具2深缝,腹眼窝齿突出,钝三角形。前侧缘分5齿,第4齿显著地小于其他4齿,第3齿之间距离为头胸甲的最大宽度,后侧缘稍内凹。
第2触角基节长,其隆脊上具1-2融合刺,隆脊基部及口框外末角两侧隆起面上具颗粒。
第3颚足表面光滑,具细小的凹点,长节外末角略向外侧方突出。
螯足粗壮,不等称。长节前缘具3壮齿,近基部具1或2个小刺,前缘的末端具1小刺,腕节内末角具1壮刺,外侧面具3刺,背面具圆颗粒突起;节背表面光滑,无毛,外侧面下半部具2隆脊,上半部具融合成列的颗粒,内表面光滑,具2模糊的中央隆脊,背面具5个壮刺,指节粗壮,内缘具大小不等的壮齿。
步足与游泳足光滑无毛,游泳足前节后缘锯齿状。
雄性第1腹肢细长,大部分直,末端突然弯曲,外侧面顶端后部具一堆长刚毛,毛间具0—5枚小锥形刺,内侧面具稀疏短刚毛。
雄性腹部表面光滑,具凹点,第3—第5节愈合,节缝线具1横列坑点;第6节长大于宽,前缘略为凹陷,两侧缘逐渐向末端靠拢,尾节锐三角形

大小

标本测量 头胸甲长/mm 头胸甲宽/mm
♂ 42.2 65.3
♂ 28.5 44.3
♀ 32.7 49.6

生境信息

生境 生活于低潮线附近的岩石区或珊瑚礁中,幼蟹常常匿藏在鹿角珊瑚AcroPora spp.的枝间。

国外分布

日本,菲律宾,印度尼西亚,澳大利亚,马来西亚,新加坡,泰国,印度,巴基斯坦,安达曼群岛,波斯湾,红海,马达加斯加,东非。
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1969年,Tien为采白海南岛的2个标本,发表了新种Tha1amita gurjanovae,并与T. stimpsoni A.Mi1ne.Edwards,1861做了比较。然而,其描述及插图的特征与底栖短桨蟹T. prymna(Herbst)完全相符,应属于本种。

标本信息

标本采集地 1♂,海南榆林,1954.Ⅳ;1♀(幼体),海南新村,1957.Ⅶ.12;8♂♂5♀♀(抱卵),海南西瑁洲岛,1959.V1.11;1♂,海南西瑁洲岛,1962.Ⅳ.1;1♀,西沙群岛,1956.Ⅺ:1♂,西沙群岛,1976.Ⅺ.10:1♂,西沙群岛石岛,1977.Ⅲ.16;1♂,西沙群岛东岛,1980.V 28。标本颜色 头胸甲背面蓝绿色,腹面淡橘黄色。螯足掌节黄绿色,不动指大部、可动指近末部深棕色,指端浅棕色。游泳足边缘毛橘黄色。模式标本产地 印度。